Views: 0

Resource : 視角 | 垃圾收費時代,特別@廣深佛的朋友來瞭解一下 (每日經濟新聞2018-07-17)

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發佈《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要求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其中「垃圾分類」與「計量收費」是關鍵。

每經記者 李晃    每經編輯 楊歡

100461304_wx.thumb_head.jpg

圖片出處:攝圖網

垃圾收費時代即將到來,我國將對垃圾分類放大招。

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發佈《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要求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其中「垃圾分類」與「計量收費」是關鍵。

1.x_large.jpg.png

圖片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未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在量上,垃圾產量大則交費多;在收費標準上,將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即對分類投放垃圾的,可適當實行低一些的收費標準,反之亦然。

站在城市的角度,這份文件的出台將對兩類城市產生較大影響——垃圾生產「大戶」和垃圾分類「差生」。那麼,具體哪些城市的垃圾「產量」較高,未來受「計量收費」影響的可能性更大?垃圾分類在我國提倡多年,各地推進情況如何?一起來瞭解一下。

廣深佛「有點貴」

我國人口眾多,是垃圾產生大國。據《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6年,我國214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量為18850.5萬噸,同比增長1.54%。同時,根據最近四年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2013~2016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量

333.x_large.jpg.png

數據來源:《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

那麼,在這些城市中,誰的生活垃圾產量較大呢?數據顯示,從總量來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是上海(879.9萬噸),其次為北京、重慶、廣州與深圳。其中,前10位城市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5651.2萬噸,佔全部信息發佈城市總量的30%;此外,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廣東獨中三元,依次有廣州、深圳與佛山入圍,可見廣東生活垃圾生產力非同一般。

2016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排名情況

2.x_large.jpg.png

數據來源:《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各地統計局

當引入城市常住人口數,從人均層面來考慮,這一排名有了新的變化。數據顯示,廣州、深圳與佛山的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最高。換句話說,如若未來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制度開始實行,這三座城市的人或將支付更高的費用。

上海:18年的努力

除了垃圾生產量外,城市的垃圾分類狀況也值得我們關注。

我國從2000年開始正式全面推廣垃圾分類制度,在過去18年的時間內,各個城市經歷了大量的探索與嘗試,但垃圾分類制度始終無法大範圍實行。

以上海為例,2000年成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八座城市之一,多年來,上海在垃圾分類的試點方面推行了幾輪,但效果並不理想。

就單從垃圾分類的演變上看,上海經歷了從1995年「有機」與「無機」的「兩分法」,到2008年的「四分法」,再到2011年又改為「兩分法」的曲折過程。然而,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7.8%的上海居民認同垃圾分類,並在實踐中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與此同時,有高達33.1%的居民表示自己從未實施垃圾分類,對此也完全不瞭解。

作為垃圾分類的先行者,上海的情況可以看做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我國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度高達九成,但能夠參與並比較準確完成分類的人群卻佔比不高,能長時間堅持的人更少。

區塊鏈,新的嘗試

事實上,垃圾分類不僅是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眼下,不少城市已經開始自己的探索和創新。

近日,有報導指出,杭州將探索將區塊鏈用於垃圾分類。據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鈕健透露,該院正與杭州區塊鏈與應用聯合會合作,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垃圾分類項目治理中。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應用?鈕健表示,如果能夠在社區、減量中心、資源回收利用公司、環境集團及政府等各類主體間,構建一個區塊鏈生態圈,在鏈條各主體當中,以信息傳遞為基礎,進而產生價值傳遞與信任傳遞,或許能夠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同時,不光是風口上的區塊鏈技術,還有諸如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積極應用在垃圾分類上。

例如,深圳的部分小區啓就已用了一組智能垃圾桶,用手機「掃一掃」就能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紙箱、廢紙即時兌換成「低碳幣」,「低碳幣」可以提現也可以在配套的終端或線上消費。

此外,上海的部分小區,也開始嘗試智能垃圾箱房。據悉,今年5月,上海設立了首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該系統集成了身份識別、信息屏幕、端口掃描、監控攝像、移動網絡等多項功能,可以承載多重任務需求。

雖然我國垃圾分類工作還任重而道遠,但相信有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積極推行與探索,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問題能夠得到更好地解決。

他山之石:日本模式

說到垃圾分類,不得不提我們的鄰國日本。

在20多年前的動漫《蠟筆小新》裡面,小新帶寵物犬小白出去散步會帶上袋子和鏟子······這可以說是日本小學生的環保日常。

作為一個被稱「將垃圾分類做到變態」的國家,日本各地垃圾基本都細分到10種以上,其居民竟都嚴格遵守。以日本橫濱為例,其垃圾分類手冊長達27頁,繁雜的條款讓人難以記憶,日本的家庭主婦一般都要在廚房裡放一份分類手冊,隨時翻閱,以防自己弄錯。

根據對外經貿大學呂維霞、杜鵑在《日本垃圾分類管理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啓示》中,對日本當地大學生及校職工所做的調查顯示,約有41%的人認為垃圾分類回收是公民責任,且有37%的人認為垃圾分類回收最主要動因來源於社會風氣,從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日本居民對於垃圾分類回收具有較高的認同感與責任感。那麼,這種認同感與責任感從何而來呢?

首先,教育從娃娃抓起。在日本,小學甚至幼稚園,都必須組織全校學生,定期去清掃工廠,就像上一門必修課。如果連垃圾分類都不會的話,在日本民眾看來,不僅是一件丟人的事,還會被人說成沒教養。

除了從小抓教育,為了防止亂扔垃圾,日本一些城市的懲罰也讓人 「瑟瑟發抖」。根據日本《廢棄物處理法》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並罰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寫到這裡,城叔只問一句:你扔得起嗎?

責編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