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0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就待過巴黎, 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 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1950)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1964)

我始終相信:年輕時所走過的旅程,住過的城市,都會用不同方式影響著自己。

上世紀文學家與藝術家群聚巴黎,造就黃金年代風華,海明威回憶起巴黎氛圍,影響千萬浪漫基因的一生。我沒長住過巴黎,頂多是住在巴黎三小時車程的鄰居國度,不覺得巴黎有特別的特別。也住過廣州,一個只有夏天沒有冬天的城市,夏季濕熱悶臭異味多,撇開這些,城市生活還算有趣。

不論巴黎、柏林或台北,甚或三、四線小鄉鎮,每個城市都有一股與生俱來或後天移民群聚累積出來的地域個性,這種綜合的地方個性,可以說是一種城市氣質,也可以說是一種城市精神,不論你是原住民或者只是短暫停留,這種氣質與精神,都將會在你的未來,用一種看似無徵兆地,浸潤、影響、改變了曾經在那城市交會過生命的每一個自己。

屈指算算,前半生只有十多年住在家鄉,另外十年分別住在休閒氣氛聞名,還有小吃與慢活聞名的城市,還有十年住在天龍國,加上將近半個十年住在台灣以外的歐、亞洲地區,接下來的年頭,不知道會在粵港澳大灣區或地球上某角落落腳,甚至,都不排除餘生可能住在地球以外星球,不開玩笑,還真難說呀。 

「鄉愁既是一把利刃,也是可以撫慰一個人最脆弱時的心靈堡壘。」

「待過愈多地方,愈發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是哪裡人。」

回答自己是哪裡人這問題的方式,可以是地理觀點,也是政治觀點,我認為更主要是心理觀點。

自問自答,沒人在乎你的答案是什麼,都是自我的認知。

「想要自己在外人面前回答是什麼人,就回答是什麼人吧!」

第一次意識到「哪裡人」這種社會問題的尷尬與矛盾,可能是空間規劃專業背景使然,突然想到嚴肅的主題 -「城鄉移民」,我不是這主題研究專家,只是因為很多人長期關心城鄉移民,我也自然意識到這議題的嚴肅性。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人口移動本來就是常態,喜歡住在鄉下還是城市這樣的問題,小時候還不會察覺兩者有啥差別,印象中在初中以前的作文回應這題目時,好像有點揣測標準答案,似乎要回答喜歡住在鄉村比較政治正確?表示熱愛大自然,表示愛鄉土…,哈,很傻的小孩吧,這樣單純問題,小孩子竟然還會有這種內心交戰的選擇困難症,這大概是自我樣板制式化的心理閹割作用。長大後,考慮的變數變得多而且現實,住在城市好還是鄉村好的問題,就很難用單一觀點來回答,而「我是哪裡人」這樣的問題,也就不用太在意是用什麼立場回答與聲明。

周圍人們很習慣將他人冠上各種標籤,例如哪個城市的、哪個學校畢業的、哪個黨派顏色的等等,人們在意這些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通常是在意社會集體的異樣或關愛眼光,有情感牽絆,也不乏刻意的利益驅使。

會在這個城市住上幾年,下一站在哪,並不是太重要,至少要確保今天與明天都開心就好。

今天,我住在甲城,就當一天甲城人,住在乙、丙城就當一天的乙、丙城人吧。

By Bonngreen

Author of the diary on Bonn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