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

Bruce K. Chung 20170421

這世間每一片土地沒有絕對優缺點,但看如何將劣勢轉化,如何突顯優點。

這世界上有沒有最尊重自然的開發方式?看似矛盾的命題,這是人類面對工業發展過頭之後的新思維,如何兼具生產與環境是一種綠色生產的思維,當生產行為終止之後,如何善用被污染過的土地,將土地傷痕的歷史特徵轉為重新發展的優勢,也是一種新思維,我們稱之為棕地再發展(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記不記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頭的[達康同志]?這位書記將礦場的塌陷區規劃再發展轉變為新開發區,觀眾對這情節或許佩服驚訝感到神奇,其實,歐洲地區早就有礦區再發展經典案例,最知名的莫過於德國魯爾工業區,好幾個受污染的礦區在北威州的區域規劃與地方行動方案中,重新被賦予新的綠色設計與發展典範至今。

這種看似跌破大多數人眼鏡的想法,觀念一點都不新奇,只是多數人不熟悉這樣的思維。以地域廣大的中國大陸地區為例,龍頭形象的北京798藝術園區,也是這類的產業空間轉型範例,或是河北省峰峰礦區也有重新轉為文旅景區經驗,或因為開發過程的各方失誤,導致城市核心區的大坑洞工地轉為景觀公園的台中秋紅谷公園。

台中秋紅谷公園

「人民的名義」電視劇裡那位達康書記的想法,只是點出了人類社會在這三十多年以來面對褐地再發展的關鍵課題,如同蓋房子不一定都要蓋新房,如何在既有歷史建築物中找尋新生命的另類發展思維。

這類案例多可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善用原本不平整的坡地的缺點,因為有傾斜的位差,反而創造了多了遠眺的景觀優勢,或是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當然,在商業角度來看,更可能是地產增值的王道喲。

人類聚居的歷史,從農業時代依偎河邊討生活,再到工業時代由工業廠房聚集形成的公司鎮,人類由生存需求逐步擴張對物質生活享受的慾望,有優勝劣敗的競爭,有共生互利的合作社群,逐步因為擴張迅猛,生產用地需求不足,重新回頭找尋當初剝削環境資源而荒廢的舊工業地帶,這樣的環境演化,隨著新區開發,也暗示發展密集的國家地區,未來更多發展機會不在新區,而是如何將褐地,棕地,鏽地(brownfield, rust belt)轉變為綠色地帶、白色地帶。

礦區再發展有必要嗎?

必須如此!

如何轉變呢?

  • 要把握時機,晚了,就可惜了。

By Bruce K. Chung

Bruce K. Chung - A pioneer industrial ecologist with multi-professions includ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design. You can visit Bruce's on-line CV via the link below >>> https://eco-industrial.net/bruce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