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0
觀展日期:2012/2/18
無言與有趣
看完2010年台北美術獎只有兩字心得:”無言!”無言不是因為首獎從缺,而是感覺年輕藝術創作能量怎麼與政經社會環境微弱狀態如此相似?懷疑是自己的中年焦慮作祟,也可能與藝術創作趨勢有代溝,也許自己被一九八零年代殘存的社會意識制約了身體感官,偏愛帶有社會批評觀點的藝術創作。
看完2011年的台北美術獎也是兩字心得:有趣!
這年作品不全是小巧俏皮,只是整體感覺,記錄下各作品筆記,純業餘札記。
劉瀚之【翻書機】系列
翻書機 機械裝置 90x50x90cm |
聯想起大學時代買的一本書,那是探索人類發展透視技巧的評論「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2011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給了這件裝置藝術作品,作者用機械式複合裝置物件,比擬人類生活行為與物件關係。我先天對裝置作品沒太多興趣與研究,只覺得翻書機搭道具製作細微用心,將理念轉為裝置小品,不見太多驚喜。
(圖片來源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cl/artouch_artco/6697/1326124800187290170061.jpg)
朱駿騰【疲倦的沸騰】
十分欣賞這件短小精悍作品,簡單又深刻。重點是留給觀看者,喔,不能說觀看者,留給體驗者難忘的電鍋米香味。那麼近乎平常的蒸飯味,用簡單而有意思的方式接上蒸煮動力巧妙再現。我認為這是歷屆美術獎非常難得的表現方式,可以用『很Cool的Hot』傳達形象。我直覺推測這作品顯然是作者游刃有餘下的牛刀小試,期待未來更精彩大作!
黃海欣【鳥園】
在本屆都是錄像與裝置為主的得獎者,黃海欣的油畫並不顯得特別單薄,反而是掌握題材與觀察細緻有趣,令人莞爾。
林玉婷【蛋糕房子】
文字解說可以點石成金也可能是閱讀障礙。蛋糕房子不用多說,觀者就可各自解讀,立即得趣。從蛋糕手藝著眼發現蛋糕的無限可能,或從台灣房子群像看到新的饗宴方式。這件作品的所有感受都可用有趣與美好作為小結。對照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猛建販厝的無知到現代內外產業環境轉型期的無助感,這件作品還真是有美味療癒作用。
陳亭君【一個有藍色牆的廚房】
將插畫風格放在立體展間,呈現跨界連結又抽離的異質感。
丁建中【空屋】
近年用光當創作主角竄起的藝術形式,已建立個人成形的方法論,等待更具震撼的輔助展場,交會出大作。
蔡坤霖【伏流】
第一次看到,應該說是聽到這作品,馬上想到龐畢度中心出現在巴黎街頭造成的討論。作者可能不認同這是龐畢度中心的迷你進階室內版,將創作與展出場所的實際建築隱藏管線度對話發聲的想法,卻是有趣創舉,同理,期待更多類似系列解構之作。
許哲瑜【完美嫌疑犯】
近年拿盡國內攝影獎的常客,用錄像重新解析社會真實事件,絕非重複紀實,巧妙在平面與立體媒介之間,灌入觀者腦中一道道全新知覺與視覺的光芒。
劉肇興【巨浪】
正感嘆作品”巨浪”只用LED螢幕放映,可惜了3D技術的衝擊,轉入暗室果然看到用投影機徹底發揮當代視覺技術的極限,突顯出作品”波流”力度。
廖祈羽【Twinkle
Series】
Series】
用穿戴鮮明古典服裝當主角的攝影
蒲帥成【秘密平面計畫】
文案比作品精彩。
張永達【訊號 流2.0.2】
無評論
鄧兆旻【除非我們夠幸運】
有趣,但只放一台筆電當展出方式,想是考量許多方式後的刻意,難免還是留下一點遺憾,在有趣的點子同時,多一點表現的創意。
鄭婷婷【男女不平等之重男輕女】
不看文字解說,攝影作品有一定份量。可惜借用人口統計理論的批評稍嫌生硬了些。我更期待這些八百張底片絕對就足以發展出Part II計畫。
吳芊頤【5100微型百貨】
有趣!魔鬼總藏在細節,看來平常的商標,背後手法與企圖令人會心一笑。多點準備時間會更顯完整。可能的話,繼續利用”膠帶”生產環節特性,在現代藝術創作有種刻意逃避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嚴肅主題氣氛中,這作品絕對可以發展出有符號與現代工業社會的譬喻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