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搞再生利用寶特瓶當大型裝飾與活動噱頭了!
先直接說結論:
擁恆文創園這招有創意又有藝術感,相較其他單位與個人回收再利用寶特瓶當藝術與聖誕樹等裝飾,截至2016年初,個人最欣賞個案為這。
再利用寶特瓶看似無罪,也「看似」對環保有概念(有沒有幫助是另外一回事),這類公共藝術計畫主角是藝術或創意,不是環保,環保只能說是加分點。
第一罪:錯誤物質循環利用的的錯誤環保示範。
單純收集寶特瓶擺置湊出圖案(如擁恆文創園),只多了清洗程序,頂多耗水,單純是物理方式處理用過的寶特瓶,可接受的環保藝術。有些政府或鄰里辦公室收集寶特瓶拼成兩層樓高的寶特瓶聖誕樹,環保面沒問題,這類裝置藝術只看成品有無水準?不能以環保之名遷就成品的低落品質。如2015 年底在北部某市區街頭出現幾棵「寶特瓶聖誕樹」,沒任何額外物理化學方式處理,連飲料包裝與標籤都留著,只能說關心環境心意足,美感有待加強!(比較接近是一座大型的喪禮告別式的罐頭塔!)
最令人搖頭的是「標榜環保理念」的各類寶特瓶創意再生計畫,卻需另行用化學洗劑或大費周章另行增加塑料加工再製造過程,甚至讓大眾誤以為寶特瓶是現代的贖罪券!罪過!(如台北花博的環生方舟)
再怎麼罪過,比不上有社會觀感影響力的單位、活動大肆宣傳回收寶特瓶創意,搞出令人難以捉摸美感等級的裝飾,美感好壞純屬主觀,固然難用這角度批評他人美學價值,最大罪過還是會造成民眾尤其是學生從小誤以為只要回收寶特瓶,不論如何加工變化就等於環保代名詞,只要再生寶特瓶,就是有環保意識。以最富創意的教育單位與公務單位的企劃能力,常想出只要收集幾隻寶特瓶就可換取對等獎勵,以環保與文創名,大搞寶特瓶變裝秀,如學生可能被迫要每人私下底要求父母幫忙多買幾箱寶特瓶飲料交作業(同樣荒謬邏輯與後果,早已出現在廢電池回收的活動)。說這些舉動是漂綠(green wash)也太沈重,比較像是新的環保幸運連鎖信,只要用了寶特瓶,就等同買了最入門款的環保贖罪券!
漂綠是企業有意識的、刻意的產品設計與置入公關行銷手法,環保贖罪券可能是無意識造成的負面環保連鎖行動。一般民眾不是工廠老闆,沒辦法以綠色生產、清潔生產方法貢獻對環境友善行動,人人看似可以回收寶特瓶作功德、作善事,連鎖的、對環保可能更糟的錯誤社會心理認知效應就這樣蔓延。
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落入環保贖罪券的陷阱?
只要想好寶特瓶的下一個生命週期、完整的生命週期是否盡量做到對環境與社會最小衝擊即可!盡量,表示不可能完美,先能夠說服自己,對自己的企劃與再生利用寶特瓶動作無愧於心,至於是否符合專家學者眼中的最佳方案,是否會被批評漂綠,倒是其次了。
[ 參考新聞]
![]() |
擁恆文創園區用400萬支寶特瓶,把草皮「彩繪」成梵谷星夜。記者林孟潔 攝影 |
2016-01-23 03:24 聯合報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
擁恆文創園區用400萬支寶特瓶「彩繪」梵谷名畫星夜,在草皮打造1萬3000坪的地景藝術,還有泡泡屋名畫實境,試營運一個月後,昨天正式開幕,吸引遊客欣賞留念,療癒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