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1

士林紙廠SANAA作品模型

2010/3/23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非首次來台,她主持的SANAA建築事務所在台北士林紙廠舊址的作品展,喚起我與妹島的隔空連結。

必須坦承未認真研究過妹島所有作品,偶然聚會聽到有容基金會執行長正醞釀找她來台操刀的消息,當下毫不思索回應我敬佩的日本建築師有二:伊東豐雄與妹島和世。

對她倆背景沒細究,這才發現妹島和世在大學時代就在伊東豐雄事務所工作六、七年,這也恰好補足與印證我對妹島作品設計思考的脈絡。

SANAA在ESSEN的作品室內擺設模型

雖說沒認真研究過妹島所有作品,觀展前還大言不慚跟好友說起:

“我感覺與妹島的設計理念或作品場所之間有種神秘的連結!?”

好友聽完立即反諷:我現在住在LA,我也感到與法蘭克蓋瑞(註3)有連結!哈!

自認毫不誇飾,不開玩笑的真心話,夾雜了第六感,我真感覺在報章媒體讀到妹島新作品時,腦子會自動梳理出與該作品的連結關係。這該不會是認知心理學說的甚麼效應使然?

依稀記得1992年時第一次看到妹島和世這名字!那時攢了一點錢買下進口的《JA》建築雜誌朝聖一下,當期介紹了妹島設計的【再春館女子宿舍】。實不相瞞,第一印象是這位推測可能是女性建築師的怪異漢字組合名字,當然也承認,女子宿舍這主題,也格外引發好奇心,直想著女子宿舍耶!宿舍還能有甚麼特殊的設計概念嗎?

之後,妹島這名字在我小小腦袋記憶體裡從此消失十多年,再度浮上記憶體的工作渠道時,妹島和世已然是跨越歐美亞洲的建築設計界明星。

飄降在工業遺產與文化地景的新夢想
士林紙廠展出的妹島作品模型中,我對兩個案特別有興趣:德國魯爾區埃森(Essen)礦業同盟(Zollverein)管理與設計學院、還有日本金澤的21世紀當代美術館。原因又是私人對這兩城市的記憶連結:魯爾區埃森是全球工業區再生重要案例,金澤有充滿日本古都氣質秘境感的歷史名城。兩地都是台灣觀光客不熟悉的城市,我卻因緣際會都去過(埃森還不止去過一次)並留下極深刻好印象。遺憾太早到訪,無緣先親身體驗妹島作品。

埃森作為礦業同盟基地的意義,在於以歐洲工業心臟的歷史位置為本,經過地景再造運動,一躍成為魯爾區整合觀光、文化、產業、地景等主題,重新起飛的工業遺產的旅遊資訊中心。台灣企業最近瘋狂報名的紅點設計獎,就是該地區十年區域計劃其中的一個小專案計畫成果。說到操刀空間改造的超級紅牌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明顯不願太過張揚空間外部形式,悄悄在既有磚紅與焦黑色調的悶重工業歷史空間裡調理出新菜色。也可能是工業文化歷史背景限制,礦業同盟基地多數建築設計都好像被傳統綁住手腳(日本金澤亦然)。妹島和世有幸以全新設計案落腳在UNESCO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基地,也承受更大期待壓力。新作外牆用清水混凝土素材,外型則回應基地內眾多舊工廠的方矩形,大量錯落的挑空與開口變成唯一最能發揮的焦點。套用MoMA館長的形容詞,該作品在傳統工業空間中,迸發出爵士般的優雅。

至於金澤案,要從旅行說起…

懂得到金澤的旅人,好比在名店如雲的巴黎香榭大道漫步,懂得從容轉身溜入巷內熟客方知的質感小店,然後,滿懷微笑,自在轉身離去。1990年代末,沒去過京都的我卻可拜訪有小京都之稱的文化名城金澤,這可是被留日的親友羨慕不已。日本領土大,連日本國人都難以瀏覽境內名景,能至京都已是人生大滿足,可是,若對日本人說:我到過金澤!那可是更加顯示更不凡的文化品味!也帶有一種全球觀光客都知京都,內行人才知金澤古都秘境魅力的意味。只是,若我說造訪金澤僅是業務考察日本主題遊樂園設施規劃設計,順道拜訪北陸線的玻璃美術館與金澤,這過於坦白說詞,恐怕會令親友猛搥心肝。

到金澤不能不逛兼六園,鄰近的石川縣立美術館也要納入參訪清單,收藏九谷燒、色繪雉香爐等國寶及漆器等傳統工藝品的館舍,用我的說詞是:展品太古典而沒有任何花俏的現代空間設計元素。金澤各式茶屋、小店與旅館,滿是和藹的古典傳統,而妹島設計的金澤美術館設計概念,遙遙呼應這個對歷史與人文精神有極高位階的城市,用一種尊重不同族群與市民接近美術館的方式,起伏變幻的緩坡與俏皮的創意,在近來其他建築師也採用手法中,妹島與西城組成的SANAA事務所,似乎將功能與形式做到幾乎合一的夢想境界。


細膩整合見真章

妹島作品以細膩見長,我們還可從三個建築設計常見挑戰中看出整合功力:
一、現代建築工業對結構系統的反省與創新;
二、與敷地環境的對話方式;
三、對人文或弱勢議題(如無障礙空間)的處理手法。

長久以來,眾人無不期待見到這三大概念體系的表現。歷年在不同機構或設計者的喜好或高遠目標之下,這三個主軸可能分別在不同地域文化色彩開展多樣花朵,但最高明的設計作品,絕不應該只是肩負過多的設計載道任務!高呼結構系統革命、關懷生態環境、或尊重弱勢族群等設計理念固然重要,功力好的設計者一如大藝術家,能將理念與手法用形而上的抽象語言,轉化為使用者或觀看者能夠消化接收的形式語言,直接體現在作品可感知的具象經驗。妹島作品宣傳語所用的透明感是個貼切形容詞,輕巧與明亮元素,完全不需要多說甚麼,卻已整合上述三大功能體系的創新。換句話說,高明的設計作品,與高明的藝術作品一樣,不用說太多冠冕堂皇的理論與訴求,參觀者可直接感受到作者要說的話!妹島一些成熟作品就可輕易看到這些特質。

妹島不僅承襲前老闆伊東豐雄突破樑柱與承重兩大結構系統,發展出與環境充分對話的開口與自由版與細柱,也多少受科比意的流動空間啟發,只是這些最後都吸收成為妹島的獨特語彙—善用優雅明亮與透明感,營造出隨光影彈性變化的趣味。

SANAA創作展@士林紙廠
最後,無可避免,在男性優勢的建築設計專業圈子,女性建築師妹島容易被拿來與天后札哈哈迪(Zaha Hadid)相比較。在解構風興盛時以風火雷電般的氣勢席捲全球目光,札哈的速寫描繪出流線亮麗交錯的空間群,幾乎以帶有強勢的極速感征服業主與世人眼光。同樣是自由曲線,妹島作品之溫潤如東方現代慢慢飄動的微風,顯得份外親切。

藉開幕酒會得以先參觀作品模型,妹島這次展出模型的完整度落差頗大,一些個案量體超大,缺乏基地環境說明的建築模型,少數有坡地的基地模型可看出附近環境,多數只有素色量體(或加上室內家具擺設),若非事先對個案有些瞭解,可能看來無趣。如紐約新當代藝術館,觀眾沒見過周圍街道環境樣貌,可能會當場被幾個大積木堆疊打昏在現場。比較綜合的印象來源,可能要借助投影機播放的視訊,方能理解走在金澤美術館的緩坡地坪上的場所感。

在心情悶壞了的夏日午後,來士林紙廠走走,看看變身的荒廢廠房,看看妹島的作品,在忙亂的生活裡失去靜心的人們,當可體會日光穿透與微風輕拂的輕快愉悅。

[補註]
上週在展場提到妹島拿到建築普立茲是遲早的事,或許只需再等一兩個作品加分。這說法隱含指出我認為妹島的部分展出作品可能因為名氣出現之後,只是小設計或邀展,沒能關照較全面而成熟的作品,僅是形式重複運用。不料到了週日(3/28)竟真的聽到建築普立茲頒給SANAA,等於肯定我預測遲早會得獎的妹島(與西澤立衛)。暫當展場的士林紙廠快拆了(可能還會有世界新聞攝影展),有空來去士林走走,看看甚麼是現代的優雅清亮空間吧~

【註1】
本文草稿寫於2010/3/23,兩日後參加開幕酒會看了模型,五日後妹島獲建築普立茲克獎。本文修正預測得獎字眼重新潤稿。

【註2】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作品實景照片可參考 http://album.blog.yam.com/sejima2007
【註3】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是知名建築 師,在美國洛衫機LA也有多件作品。

By Bruce K. Chung

Bruce K. Chung - A pioneer industrial ecologist with multi-professions includ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design. You can visit Bruce's on-line CV via the link below >>> https://eco-industrial.net/bruce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