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4

習慣寫評論文,真要我為文誇獎台灣城市建設政策,還真需要轉換腦袋一下。這兩年住在素以環保聞名全球的德國,德國環保資源回收績效沒人敢質疑,可是,我也必需客觀評比,若說台北市家戶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成果世界第二,當前世界各國還真難找到排名第一的城市。

老實說,我這不客觀的觀點,歸因於觀察台北城的文化因素。甚麼樣的文化造就台北市資源回收優良成效?

長期以進步的西方城市環境當如是的景仰文化!
還有,長期以來急於展現自我形象已經得以和其他進步城市並駕齊驅的集體文化驅動力。

造就台北資源回收成績的大眾心理因素或許極複雜,也可能一說就通。這心理因素夾雜了人民在被殖民陰影下的自我鞭策力,也產生出一種夾雜著陽光般、積極向上的集體動能。很難全面肯定這動能,也不能就此抹滅這集體的力量,這得看你是站在甚麼樣的立場觀看這場進行中的城市環保文化革命。

台北市民被訓練成台灣進行垃圾分類最自動自發的族群,這群城市原住民,以及如同全球大多數的都市一樣,更多來自外地的城鄉移民,在首都台北市的生活韻律中,一起創造了可以說是全台灣的環保業務,在過去十多年以來最為自傲、最能搬上國際檯面大力宣傳的政績。

資源回收成果進步驚人,這與垃圾隨袋徵收的政策有絕對關係,隨便丟的垃圾袋變成有價物品,垃圾量從此變成可以納入家戶資產平衡的科目。這隨袋徵收垃圾處理費的連帶效應,導致台北市的家戶垃圾回收效率過高,還曾逼使北投焚化爐”無米(垃圾)可炊”的窘境。

回顧過去的錯誤環保政策如一縣市一焚化爐計畫,原本構思的時代背景可以理解,隨工程偉民間辦理的時間拖移,欠缺與時俱進的政策檢討與更新,導致不同行政區域,地理距離僅鄰五公里以內的縣與市卻必須依法各蓋一座焚化爐;或因為政府保證民間業者營運有足夠垃圾處理量,不同縣市焚化爐必須跨區搶垃圾來燒。對比逐步廢除強制興建焚化爐的政策,現在來看超高標的資源回收成果,真是過去難以想像的畫面。

台北市實施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已過十多年,若要嚴苛檢討資源分類回收制還有甚麼需要改善之處,大概必須從新思索 :

我們究竟是為了資源回收數量與回收比例數字績效而拼回收,還是所有的作為都是真正為了從源頭減量以推動研擬各項環境政策?

  • 非常弔詭的是,垃圾回收數量多,並不一定代表最終的環境品質會變好! 
  • 資原回收比率攀高,也不一定絕對與環境品質成正比。

資源回收的質與量,都必須以垃圾總量不會因此不降反增為前提,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鼓勵回收,間接鼓勵過度消費與耗用資源!

試想底下的心聲響起,會是甚麼情境 :


“這產品不錯,有綠色環保標章! 材料都是可回收的材質,反正最後都可回收,就多買幾個吧!”

是的,當以上對話或心理出現這類想法,最後將反而加速無謂的、過度的消費行為,導致綠色生產與綠色設計的美意,反而替綠色消費與企圖撐起一把過度消費的保護傘。

另一個有點類似又不大相同的回收政策邏輯,在於我們是否需要訂定嚴格的資源分類回收類別,方便後續處理? 或者是,我們必須考量現實,盡量減少回收分類的種類,讓理想與現實可以達到平衡?

以台北市為例,路邊公共垃圾桶的投入孔,與大多數國際城市一樣,區分為一般垃圾與可回收垃圾,這已經是最簡單二分法了,但路邊公共垃圾桶很難監督是否按規定使用。至於平常家戶單位丟給垃圾車與資源回收車的分類就複雜許多,瓶罐類、紙類、金屬類、廚餘等類別,除了部分地區充斥用普通垃圾袋搭便車混充付費袋或暗夜突襲公共垃圾桶,將家戶垃圾丟入公共垃圾桶等取巧行為之外,基於垃圾袋要花錢買,大多數市民還蠻認真先分類好再拿出去丟。

以台灣媒體最崇拜的先進城市新加坡為例,在2009年左右,全國有600多萬噸廢棄物,回收率只有57%。(台北市1998年還有3000噸,2009年時總量降為900萬噸垃圾,回收率近五成)

提昇可回收廢棄物的收集頻率及增設回收桶,藉此提高垃圾回收率並減緩掩埋率。根據新加坡政府構想,混合的資源回收物必須被送到回收處理設施篩選後再送到更細緻的回收廠。用混合回收方式避免居民分類錯誤反而增加的前置與後續成本,對市民來說,可以不用大腦思考怎麼分類,這概念是否可以以更方便方式增加回收率? 我只能說,要看地區與環保文化的進程,更重要是試行測試。正推廣資源分類且有很大改善空間的地方,到底要先訂好規矩培養分類習慣,還是先不定嚴格規矩,慢慢在作中學? 可能比較有效方式必須先有明確且嚴格的分類規定,等到分類成習慣,再思考能否更便民,不增加社會成本的分類與回收規範。

2008年時,引介過德國專家來台灣擔任訓練講師與顧問,我政府資深官員私下詢問,歐洲是否有較新穎的廢棄物回收處理概念與趨勢? 德國專家回答: 盡量不讓民眾在丟垃圾時承擔如何細分類的決策,將細分類由後端機器自動分類取代更為便民並增加回收成果。現在回想當初討論,若沒有堅實的自動化篩選系統設備支撐前端的資源分類與回收,恐怕這理想難以實現。不過,當台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的確還不錯的資源回收成績單,仍然值得學習並繼續檢討盡善盡美的下一步。

補註:台北市專用垃圾袋(來源:台北市環保局 官網2015)

By Bruce K. Chung

Bruce K. Chung - A pioneer industrial ecologist with multi-professions includ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design. You can visit Bruce's on-line CV via the link below >>> https://eco-industrial.net/bruce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