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6
自從看上木椅的書籍與網站資訊,報名參加過木作家具講座之後,好像也表示自己開始接觸一點木作知識。若要解釋我喜愛木作家具到甚麼程度,也實在有點牽強 說起跟台灣木椅達人林東陽老師的緣分也是一有趣故事,原本完全不認識,這一點都不特別,特別的是還沒認識林老師就已經創下放了他兩次鴿子的紀錄:一次是家具圖書館剛成立那年,就用E-mail約好日期前往泰山參觀,後來因為各種關係沒能湊合,包括同伴啦、時間啦、交通工具啦…。這樣又拖過了近一年,等到懷陽居木工學校開幕時,我當然又很興奮地報了名,只是那次又再缺席(此時我猜很可能早已被列入拒絕往來的黑名單了吧)。直到2007年出現丹麥木椅大師漢斯韋格納(Hans Wegner)的講座,我又報名了8月5日的活動,決定風雨無阻前往林口山上聽講。一早騎機車遠從新店出發,差一點在林口山區迷路誤了時間,話說這懷德居真是個適合閉關的好地方,好在連手機不通…,除了蟲鳴鳥叫之外,在這裡沒有城市吵雜味,多了鄉村的草香,的確是我認識丹麥木椅的啟蒙地。 「你有沒有試算過你家裡頭共有多少張椅子?」 「平均每人有多少張椅子可坐?」 當這些問題第一次浮上耳際,我倒真的是答不出來。 仔細盤算目前租的公寓裡,有房東原有的三張餐桌椅與三件式沙發組、加上前房客留下的醜陋板凳兩張、電腦椅一張、還有差點忘記的浴室塑膠矮凳,夫妻兩人原本有十張椅子可坐。而真正自行添購的只有在大潤發買的泰國製可愛動物造型的小木頭凳子兩張。所以,兩個屁股有十二張椅子可以坐,數量不少,除了小木凳是我泡茶常用,沙發是我看DVD專用外,始終嚷著沒有一張椅子令人滿意。 接著剛剛說過的,實在沒辦法找出可以對比我對木椅的愛恨情愁故事,只能先舉一點親自挑選市面工業製椅的經驗。清楚記得十多年前為了可能長期熬夜畫設計圖而需要找一張舒適的工作用座椅,還是大學生的我在當時忍痛花上三千多新台幣,幾乎是花光伙食費買下一張可旋轉、可調高度、可後仰、靠背高度剛好可抵住腰背的塑膠皮製的工作椅。功能看似普通,那時已算高檔椅,更重要的是一個大學生肯花三千多元買張椅子,即使現在都可能被嘲笑。而那張椅子在畢業後被繼續搬回老家使用迄今,很像所有投資若能夠拉長時間軸來看,變成結合個人情感與經濟划算的資產。 想想韋格納的經典木椅,機器生產到手工製造的入門品要價新台幣兩萬至十萬,根本是件享受且划算的投資。近來國內已有南部建商取得正式授權,賣起韋格納設計的正版木椅,找個時間一定要來去逛逛。 「材美工巧」常用來形容明式家具的完美境界,考工記對於完美的看法尚包括”天時地氣”的掌握。只要是器物的”設計”,從家具、各種具象的用具乃至建築與城市,都適用這樣觀點。只是,通常「流行」或「受矚目」的作品不一定滿足這標準而依然躍上媒體焦點。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但也是很多設計品無盡的爭論課題。家具可能還好,機能性本來共認的重點。說到建築,就更是機能導向的領域,你有可能花上數萬元買上一件「只是好看而可能不甚實用的家具」,滿足一點點虛榮或文化品味。但我想很少會聽到有人只是為了好看而花上千萬元買棟造型特殊卻難住的房子(少部分公共建築例外)。無奈的是,近來打著綠建築或綠建材的熱銷風潮,所謂”二代宅”之類的宣傳語,當然是希望消費者體認建商蓋的房子有先進科技解決房子的環境適應問題,只是這「天時地氣」的道理,基本上根本不需特殊科技,只需要尊重建築原本的配置區位與座向、通風採光的微氣候特性、建築外牆的窗戶(開口)位置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等規劃或細部設計,就是最直接順應「天時地氣」的作法了!可惜這類建築師的「普通常識」在陷入房地產的業主與同行壓力之下,只有直接向市場投降! 以最常見的住宅來說,常可看到日本企業大社長的家,即使基地面積再大,常只是二到三層樓的高度,房間數也不多。一般民眾更是不可能購買一味強調多房多廳的住宅。為什麼同樣是經營商業買賣的長條型街屋,台灣早期如鹿港、安平、新竹等地的宅第反而看得到採光天井與通風的空間?因為現代的「販厝」/「透天厝」的空間形式,反映的只是台灣房地產商人與業主在長期投資獲利觀察所累積出來的市場操作機制。可惡的是這套機制卻壟斷了所有沒錢的人甚至有錢的人的居住空間模式。 上從政府在新的重劃區劃分土地的方式、建築管理規則、都市設計準則,下至常見的建商與建築師的對話都被馴服在這大大的框架,數十年來如一。我不特別欣賞安藤忠雄,但是他在大阪的一些狹長基地的小住宅還真是精彩。有人質疑為何要”浪費”空間設計天井,不然就會說那業主一定是有錢人,蓋來住趣味的。這問題也出現在台南代理韋格納作品的毛姓建商的產品中。我看他收購一塊街角狹長三角地的規劃手法,似乎受到安藤忠雄影響,但我沒實際看過現場不敢多說,下次去台南可以去逛逛。 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美學價值與功能需求妥協平衡的結果。有人要求機能性強一點,太極端要有多點房間卻失去採光通風;有人太強調理想美感而情願犧牲、或說是調整部分居住生活使用習慣。好的建築師可以協助我們找到平衡點,無奈的是太多建築師被迫妥協業主,這般妥協太多次後,也學會說服自己與下一個業主一起過一個差不多的、不要太奇怪的生活。 木椅這樣的工業設計就幸運得多,價格範圍沒有像建築物那麼嚇人,但材美工巧之外,能夠加上「天時地氣」考量應該仍是最理想境界。 林老師也許排斥義大利的現代家具設計,讓我想到今天在7-11看到當期雜誌封面有柏林設計展的椅子作品,明顯轉化自然樹枝型態,綠色造型很有設計感。當然,看起來一定難坐!這可能涉及另一個與服裝設計等應用設計的共同問題:這類設計到底是純藝術還是應用藝術? 最後,我認為啦,容納不同的設計概念與手法,讓多種風格並存還是比較好一些,畢竟最後蓋棺論斷的任務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責任與目標。至於木椅呢,到底是一種完全順應天時材美工巧的家具、或只是表達藝術創作概念,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延伸參考網站]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懷德居-家具知識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