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1
電子產品 面臨綠色挑戰
記者 黃玉珍【2006/01/03 經濟日報】
繼歐盟實施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及電機電子設備禁用有毒物質指令(RoHS)後,大陸也預計和歐盟同步實施類似規定,我國環保署與標準檢驗局也有意跟進。電子業因應這股全球環保風潮,從設計、製造、到包裝、拆解回收等等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都要符合相關規定,未來面臨的挑戰不可謂不大。
符合規定 添競爭力
WEEE和RoHS已被歐盟以外國家視為非關稅貿易障礙,對台灣電子業影響尤鉅。工業局調查,台灣每年輸歐產品總值約2,258億元,其中75%是資訊電子產品。WEEE和RoHS實施後,電子業如無法符合相關規定,將損失龐大市場。
不過,台灣德國萊因資源回收部經理吳仲賢表示,WEEE和RoHS,乍看之下好像增加電子業成本,但從長遠角度思考,如果可以符合相關規定,是甩開競爭對手的利器。全球電子大廠如HP,已在歐盟建立回收體系,積極因應相關規定。
工業局調查,目前國內企業鴻海、華碩、宏碁等都已著手因應措施,包括對員工、供應商進行教育訓練等,不但要了解相關規定,產品也要符合一定的回收率。
而台灣區電子電機同業公會也著手和歐洲回收單位洽商我銷歐電子產品的回收契約。據指出,某些國內大廠已完成因應WEEE規定的措施,於德國完成註冊程序。
中小廠商 因應較慢
吳仲賢觀察,國內電子大廠因應WEEE和RoHS的規定,應無問題。但中小型的廠商,因為資訊或人力較少,導致因應速度較緩慢。
工業局官員也表示,國內電子業者,以品牌大廠受WEEE的影響最大,屬於供應商或OEM的中小型業者則受RoHS的影響較大。因為,WEEE規範的是回收問題,以品牌進入歐盟市場者所受的衝擊較大;RoHS則限制有毒物質的使用,對供應商或OEM的廠商影響較大。
工業局官員指出,中小型業者因為規模較小,碰到規模較大的供應商時,根本無力要求供應商提供符合RoHS規定的原物料或關鍵零組件。
RoHS限制使用包括汞、六價鉻等在內的有毒物質,如何取得替代品,是國內廠商面臨的重大課題。
國科會主委吳茂昆表示,企業界可以考慮和學界合作研發新的替代物質。他透露,某學術單位已研發出可以替代汞的物質,將可以為國內電子業提供部分的替代品。
最重處分 產品下架
儘管WEEE和RoHS的規定,看似極為嚴格,要耗費很大的成本,但吳仲賢認為,不見得所有產品都需要全面更改規格。他建議,廠商應該重新認識自己的產品,了解有那些階段符合規定、那些不符合,只要就不符合的部分修改即可。如果搞不清楚究竟有那些符合、那些不符合時,也可以找顧問公司幫忙評估。
另外,經濟部已成立RoHS服務團,這個團隊由工業局、技術處、標檢局、中小企業處、國貿局等五個單位組成,總聯絡窗口為工業局永續發展組,將提供廠商諮詢、輔導等服務,有需要的廠商也可以直接洽該服務團。
依歐盟的規定,2006年7月1日起,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家電、資通訊等八類產品都必須遵守RoHS的規定,限用六價鉻等有害物質。2006年12月31日起,歐盟會員國必須要達到WEEE收集、再生、再利用以及回收的目標,回收率從50%至80%不等。因此,廠商在產品的設計、零組件的選擇、製程等,都必須要符合這些規定,否則最嚴重可以處以產品下架的處分。
另外,歐盟還將進一步規範耗能產品指令(EuP),這項新規定已於2005年8月宣佈,歐盟會員國必須在二年內完成相關法令的立法工作。預計首先會被納入規範的產品包括電熱產品、小型家電、映像管、電池等。儘管EuP的規定二年後才會落實,但廠商還是要及早因應,才不會喪失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