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
「不願面對的真相」試映後感 –
學習”令人為難的事實(An Inconvenient Truth)的”說服方式
鍾國輝 Bruce K. Chung 2006/10/09
站在簡報會場正中央,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數百場演講演練後,面對廣大聽眾,毫不考慮就踏上滋滋作響的昇降機械手臂,如此,可直接用食指直接在超大螢幕上比出預測即將破紀錄的氣溫攀升曲線。
「….滋..滋…」
升降手臂移動發出的怪聲與這種場面對視覺與經驗實在有點衝突,用誇張方式突顯超出指示操作範圍的聳動又滑稽畫面,試映場內觀眾,「嘩—嘩—嘩—」迸出連串笑聲!剛好和電影畫面裡頭的觀眾同步莞爾大笑,好一幅令人深刻畫面。
這部傳聞已久的高爾(Al Gore)力作-「An Inconvenient Truth(中譯「不願面對的真相」)」,若要用一句話形容影片特色,可以這樣說:
「比起一般人用powerpoint與單槍投影機作簡報,高爾用一部電影,示範什麼叫豪華版的3D立體動態簡報!」
這部又像紀錄片,又有超高難度衛星影像資料來源的全球暖化置入行銷宣導片,羅列出全球暖化與近年發生在各城市嚴重天災新聞,透過華麗動人的簡報方式,狂銷全球暖化警訊!
不論是否質疑高爾已為下次競選開跑等拍攝動機(後註:本片上映時,高爾尚未獲得諾貝爾獎),2006年9月26日星期二晚上,滿懷愉快心與期待情,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志工們一起出席這場試映會。影片播放完畢後,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只差沒有喊安可!(註:小人物我沒見過大場面,這大概是N年前在金馬獎外片觀摩展誤闖一部看不懂的紀錄片,播映完畢有人大聲稱讚鼓掌後,生平第二次遇到電影放映完畢全場鼓掌的場景!)
其實這部片還算不難看,只是…只是…..老實說,部分片段我仍不免打了瞌睡(醒來只希望後排認識我的朋友不會發現這尷尬窘境)。但是,和我的瞌睡比起來,科學家與社會輿論之間的微妙互動關係更尷尬,因為永續發展這個超大型的世紀正當合法概念群當中,「全球氣候變遷」絕對是個關鍵詞!至於地球會不會愈來「愈熱」,以致整個人類社會滅絕?過去早有研究者批評,這只不過是少數科學家與政治人物藉由這種環境政治正確的論述,奪取政治與學術聲譽等利益!我承認,我承認自己就是高爾片中批評的所謂「懷疑論者(Skepticalist)」,但是,我也保留對於環境威脅論的部分批評,主要是考量「全球暖化論」對地球人的生態系仍有一定程度的警訊與環境教育效果,也有可能對各種專業思考產生正向影響,於是呢,高爾費心拍出來的這片「不方便說出的事實」,不管是不是事實,我仍將保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這裡讓我們回顧對於地球環境是否持續變壞的”懷疑論”與”環境威脅論”的對戰史,不得不先介紹一個著名的科學哲學史上極為諷刺的案例:
話說一位本是環保激進份子的隆伯(Bjørn Lomborg),在踏入丹麥太空研究中心工作後,卻一反之前的激進環保立場,以學術界最為仰賴的統計專業與經濟文獻回顧,論述世界的環境狀態, 相對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好。當初隆伯認為四大環境問題如自然資源愈來愈少、人口漸增以致糧食短缺、物種滅絕與森林消失、水污染等, 並未如主流學者所論有變糟的趨勢。隆伯隱藏起來的更大企圖,在於「以彼之矛 攻彼之盾」的手法,突顯出學術界對永續發展過於價值導向或者是過度聲張環境威脅論的偽科學現象。例如,本身是經濟學家也身兼環保大將的Lester Brown,透過看守世界(World Watch)每年定期出版的《世界現況報告(State of the World)》與《誰來餵飽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等影響廣泛的期刊與媒體,渲染地球環境危機的論點,而隆伯這位老兄乾脆直接按照學術論文的道上規矩,用科學方法質疑全球暖化的科學論點,他引用經濟學家Julia Simon等人觀點,認為「自然資源的供給應該是無限的,都是由於人類的才智才創造出來,而人的聰明才智是可更新而無限的」說法,以科學界的遊戲規則,拆穿過於宣揚環境危機急迫性的虛假命題。
這種與普世主流價值對立的立場當然容易遭致各界韃伐,只是…聰明的讀者或在場的研究生與學者可以想想:
「很多時候,所謂學術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不也是常見這種學術同夥相互引用以構築出同夥論述陣營的防火牆?」
不論地球變糟的科學趨勢分析是否為具體事實,實在不得不佩服隆伯用352頁篇幅與2930個註腳,在科學研究領域直接組織出懷疑論的實力與勇氣。
或許,在此可以藉用生態學家O’Neill提醒社會大眾應有的反省說法,中肯而有反省寓意,也可為此這系列辯論作一個註腳—
「一些生態學家過度推銷生態的危機!」 — O’Neill (distinguish Ecologist)
就像是致力全球環境變遷研究的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史奈德(Stephen H. Schneider)史奈德,因整合詮釋全球氣候變遷研究而於1992年榮獲生態學界的重要榮耀-麥克亞瑟基金獎(MacArthur Fellowship),但史奈德卻也因為在媒體(Discover)中對全球暖化的極端觀點,被認為危言聳聽而遭致學術界批評。
與隆伯的經典懷疑論案例相比,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這些年堅持的環保路線與繞著地球跑的全球遊說行動,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高爾有幸(或不幸?)在美國政壇面對一位全世界最不得民心、對環保事務最愚昧、卻總是在全國大選獲勝的小布希,作為其最耀眼的政壇伙伴兼敵人,益發突顯出本紀錄片的攻擊份量。請原諒我這樣只是調侃環保人士的無奈之舉,先忘記我是全球暖化懷疑論者的角色吧,不論你對這主題有無清楚的支持或反對立場,我還是誠心鼓勵讀者朋友們都應該看看這部片,縱使有以上質疑聲音,這部片依舊是本世紀初重要的個人必修功課。
[試映場花絮補述]
「你後面坐的是王文華耶!」 試映會散場時,身旁同事這樣跟我說。
「是喔~我剛剛沒注意到…」
另一同事發現,立即上前請這位最近呼籲大家投身公益與志工,關懷環境與樂活態度的名人簽名。王文華將電影英文片名簽在同事筆記本上,揮手離去前,同事遞上名片給王文華並說道:「你好,我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工作,希望有機會請你來代言環保活動!」
當晚的試映場地晶晶旗艦影城內僅剩兩三人,回想那情境,我突然想到,若能換個方式說:「請問我可以上你的廣播節目當來賓,介紹我們正在努力的環保議題與台灣重要的環境資訊嗎?」
這後發的提議可能更令名人印象深刻,宣揚環境資訊協會(中心)的努力。我也暗暗提醒自己,下次在電影院看到名人時,要如何吸收高爾的簡報技巧,傳達我們所關心的環保領域?
這時,我們從高爾這部片談論的是否是「事實」之外,可能還可以便出新意:
你能夠從高爾在全球將近1000場的巡迴演講經驗中,找出甚麼是感動人心的說服方式與生活態度?
這大概也是此行收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