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1

2006.09.18  中國時報
繼歐洲後 大陸完成首筆碳交易
林上祚/台北報導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速度,歐洲國家去年開始,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企業,訂出排放上限,歐洲境內電廠,不僅透過汰舊換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還將剩餘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賣給了鋼鐵廠等產業,可以說兩頭賺錢。現在,連大陸也賣出碳交易賺錢。

由歐盟為首的國家所簽訂的京都協議,要求簽約國必須在2012年時,將境內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歐盟對各會員國,實施每年排放量的總量管制。

儘管總量管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各產業之間,為爭取對自己較有利的排放標準產生激烈角力,電力公司是這場角力賽贏家,因為他們有能力將成本轉嫁,輸家則是高耗能產業。

《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最大發電廠RWE,將老舊火力發電廠改裝,不僅提高發電效率,所創造的收益還超過投入成本,RWE還將為用完的額度賣給鋼鐵廠,鋼鐵廠在抱怨遭兩頭剝削之餘,也揚言將煉鋼廠搬到沒有二氧化碳排放上限的國家,為了降低產業界反彈,德國政府於是制定了58種排放標準,供業界選擇。

新規定也帶動了德國萊比錫(Leipzig)等地的碳交易(carbon trade),歐盟原本以為新規定實施後,電力公司在碳交易中將站在買方,沒想到實施的結果卻恰恰相反,許多環保團體批評,歐洲拿這些電力公司過去的排放量,作為它們日後的排放額度,等於讓這些業者透過減量有了套利機會。

事實上,德國境內的確有一些電廠,在二氧化碳總量管制政策實施以前,提前將火力發電廠由燃煤轉為天然氣,現在不只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減,還可以將剩餘額度賣給其他產業。

相對於電力公司大發二氧化碳財,鋼鐵廠就苦了,全球第二大鋼廠ThyssenKrupp表示,全球第一大鋼鐵輸出國南韓由於沒有實施二氧化碳排放規定,歐洲鋼廠在競爭上因此相對吃虧,加上德國電廠還趁這個時候提高批發電價,使得鋼鐵業經營處於雙重不利地位。

不過在歐洲境外,碳交易也逐漸展開,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大陸日前就在浙江省完成一筆交易,將29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以4億英鎊價格,賣給一家中國大陸浙江省營貿易公司,相當於英國家庭一年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日後再由中國公司把額度轉賣給英國瓦斯(British 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