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7
環保經濟一家親 情定環科新園區
綠色.共生.新經濟
陳慧屏
新台灣週刊 第488期
2005/7/28
環保科技園區如果忽略「循環式經濟體系」和「融合城鄉發展」兩大重點,將淪為另一種專屬特定產業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而辜負成立最初的美意。
環保和經濟必然極端對立?參酌過去的經驗,犧牲環境、耗竭資源的經濟發展必定無法永續;反過來說,忽略經濟機制、一味無限上綱的環保理念也終究無法落實。環保署所規畫的「環保科技園區」,即力圖求取環保和經濟之間的平衡,可謂台灣嶄新且具前瞻性的嘗試。
迎接綠色產業 成立環科園區
根據環保署事業廢棄物管制中心統計,二○○四年台灣產出的事業廢棄物只有六三%經過再利用,顯見生產過程不乏資源浪費及廢棄物污染的問題,不利於永續發展。環保科技園區即一改傳統工業區「輸入原料、輸出廢棄物」的線性模式,採用循環式經濟體系的概念,促使產業形成猶如生態系的鏈結,讓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可以轉化為其他產業的原料,以達成零污染、零排放的最終目標。
擔任環保科技園區計畫顧問的工研院環安中心專家巢志成認為,台灣當前面對產業出走、環境惡化等壓力,而環保科技園區無疑是一帖良方,「它的定位是『綠色、共生、新經濟』,以往的環保工作總是等到環境遭受污染才進行管末處理,而環保科技園區是從根本上提升物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也提升了經濟效率。」
巢志成分析,傳統的廢棄物資源回收場雖然具備高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卻低;反過來說,科學園區的經濟效益雖高,卻不免犧牲了環境效益。而環保科技園區鎖定的六大產業包括:清潔生產技術、再生資源資源化、資源循環再利用、再生能源產品、環保技術設備及關鍵零組件,必須兼具「低污染」和「高附加價值」的特質。巢志成指出,雖然現在進駐環保科技園區享有政府優惠補助,但若只靠政府補助,那不叫做「綠色產業」|能賺錢的才是綠色產業。以進駐高雄的純聚公司為例,回收廢溶劑再生為電子級溶劑單品原料,單價和利潤都極為可觀。
招商偏向回收 鏈結出現缺口
環保署於七月十三日舉辦媒合暨招商說明會,吸引眾多中小企業業者到場聆聽,座無虛席,巢志成認為現在推廣綠色產業的時機已然成熟,他進一步指出,「京都議定書」生效,再加上能源和資源缺乏導致物料價格上升,這對綠色產業提供了經濟誘因,就像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所說:「二十一世紀的新機會在環保與節能。」從國際競爭力來看,「台灣是唯一能從中國和東南亞賺到錢的國家。」巢志成分析,台灣在中國及東南亞具有成功的投資經驗,本身具備充足的資金和高等人力,並尊重智慧財產權,對於國外廠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別是歐、美、日等綠色產業技術較成熟的國家,亟欲與台灣發展策略聯盟關係,積極拓展亞洲市場,適成為環保科技園區招商的有利條件。
綜觀國際生態工業區的成功案例,最重要的目標在於使工業生產的廢棄物盡可能在區內資源化,或在區外形成產業生態鏈結,促使園區及週邊社區達到零排放的境界。然而依目前招商狀況,產業的缺口使得零排放的理想停留在空中樓閣。國內四座環保科技園區分別坐落在高雄縣、花蓮縣、桃園縣和台南縣,其中以高雄環保科技園區進度最快,已確定有十一家廠商進駐,其中七家的業務集中在資源再利用,明顯失衡。環保署廢管處簡任技正謝燕儒表示,高雄園區已有少數廠商兩兩形成鏈結,或是回收鄰近工業區的廢棄物再生為高價產品,但他也坦承要形成完整的循環鏈結的確有困難,特別現階段在西部地區,資源再利用產業仍為大宗,除非像桃園縣申請進駐的廠商數量較多,擁有較多選擇,才有可能真正讓廢棄物構成循環鏈結,充分再利用。
邁向生態城市 仍須友善環境
另一個值得憂心的缺口則在於產業與社區的共生融合。當初環保科技園區的規畫乃參考日本北九州生態城的案例,當地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區,一度因環境品質惡化而衰敗,而後透過生態城的規畫恢復生機,一躍成為生態城市的典範,擔任環保科技園區推動指導委員的台大城鄉所教授林峰田指出:「環保科技園區可以做為都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環保科技園區另外搭配了「循環型永續城鄉建設計畫」,由環保署提供四縣共十六億經費(相較於園區建設的二十億經費不遑多讓),便是考量到區域環境和發展需求的不同,讓地方政府得以將園區納入城鄉規畫。
但林峰田也不諱言:「台灣環保科技園區以環保產業為主,都市發展只是一種陪襯。」地方政府擁有環保科技園區的經營主導權,卻對城鄉規畫缺乏思考,以致「循環城鄉」停留在改善環境、開闢道路的層次,甚至淪為地方分食大餅。「如果地方政府體認到:像中石化安順廠、二仁溪的污染其實會影響到都市發展,他們就不會這麼輕忽。我們只能等到招商到一定程度以後,再慢慢找機會提醒地方政府。」林峰田無奈地說。
謝燕儒則表示,工業區的生態化、環境友善化是一種趨勢,就算環保署現在不做,既有的工業區也要慢慢往這個方向前進。正因環保科技園區是不得不然的趨勢,更需要大尺度和通盤性考量。目前地方政府都將環保科技園區視為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增加就業機會的一大利多,招商火力全開,但如果繼續忽略「循環式經濟體系」和「融合城鄉發展」這兩大重點,台灣的環保科技園區便將淪為另一種專屬特定產業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傳統工業區引發的問題仍然無法獲得解決,未免辜負了環保科技園區最初的美意。
———————-
環科園區開發現況
高雄縣
位置:岡山本州工業區
土地背景:縣政府主管的既有都市計畫工業區閒置地
面積:40公頃
招商成效:已核准11家廠商進駐
花蓮縣
位置:鳳林綜合產業區
土地背景:新生地開發局撥用全新園區
面積:22公頃
招商成效:招商中
桃園縣
位置:桃園科技工業區
土地背景:既有科技工業區閒置地
面積:31公頃
招商成效:招商中
台南縣
位置:大新營工業園區
土地背景:縣政府編列基金向台糖公司購買土地
面積:30公頃
招商成效:招商中
園區獎勵優惠措施
1.土地租金補助費:以租金50%計算,補助至2011年
2.生產補助費:補助每廠初設資本額十分之一,2500萬元為上限,分五年撥付,至2011年為止
3.研究補助費:補助經費50%為原則,先期研發以500萬元為上限,試量產以1000萬元為上限
合計:總面積123公頃;總經費62億元
資料:環保署.製表╱陳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