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1
你可以將這本書當作是艾德(Edward Cohen-Rosenthal)走了之後兩年,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助理茱蒂(Judy)將艾德歷年奉獻勞工、社區與環境活動的文章匯集成書的紀念文集,也可以當作是一本截至目前為止,想要理解生態化產業發展(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EID)的核心論述與視野的重要文選。
艾德的專業背景與關心的重點,與當前所有檯面上研究與執行生態工業園區的主流專家學者截然不同(當然,他在世時也算是一方主流)。大學時主修哲學的背景,在長期與美國和國際勞工組織致力勞工參與工作,他有著滿腦的創新點子,都是為了替勞工的社會參與與環境管理提出新策略方向。回到哈佛取得教育碩士後,生態化產業發展(EID)的方向僅是他在人生最後階段所努力推廣的總合道路。
諷刺的是,當我收到艾德的助理,同時也是EID專案經理瑪莉(Mary)在2002年傳來艾德的噩耗之際,我也同時讀到康乃爾大學校園內的刊物出現揶揄的語氣,部份康乃爾人認為一位講究勞工與環境提案的國家計畫主持人,竟然在壯年期就因為自身的健康不佳而提前結束生命。想到與艾德唯一也是最後一次見面的機會,也就是在丹麥卡倫堡召開的圓桌會議期間,他提到與康乃爾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有點尷尬,只是因為美國政府將生態化產業發展計畫置於康乃爾大學的環境中心之內,但是,艾德既不在康乃爾教書,也不參與校務,只是一個國家級計畫的主任。將這些與他在推動勞工社區參與和環境策略計畫時,採取草根與社區參與的取向,這點特質在全球面對企業與環境研究與行動時,不分產官學的領域都較傾向以技術與系統論為主軸的狀況下,艾德選擇的知識與行動路線尤其顯得珍貴。如同艾德的事業夥伴辛西雅(Cynthia Burton)在2002年一月二十號的喪禮上展讀來自全球各方客戶讚許艾德那淵博的知識與似乎永無止境的溝通熱情能量,這也看出他不拘泥於學術象牙塔的艱澀名詞套弄並以菁英自居,不斷嘗試在業界實踐抽象的理論觀點,不斷與各方展現溝通的誠意,這也似乎註定他必須更加奮力地走出美國與全球對生態化產業發展領域過度忽視勞工、社區與社會議題的行動策略界線。
此書集結當前關心產業生態學與生態化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究與行動前沿專家學者的論文。若用硬科學的觀點批評,先不論此書的優點,讓我們先由缺點來看,此書的理論缺陷,正是反映出當前產業生態學在空間層次上落實的辯論弱點:從知識論的形成過程來看,除了向自然學習的說法之外,文中提到的「自律行為(self-organizing)」觀點勉強碰觸到產業生態學借用生物學科的術語討論,他對於借用此概念後,直接應用於企業與環境的關係,少了「人」的角色,這很接近思考生態學中的環境倫理光譜位置時,人的位置被抽離出系統,這種看待自然與企業環境的主客對立二元論的批評,有點出了「人」的位置省思的企圖,但可惜的是未有更深入的討論。
作為「策略」的提案,總令人有為私人企業與資本家服務的誤解,如同產業生態學高度受到永續發展思潮的衝擊影響,類似「三基線(Triple Bottom Lines)」的說法,在我看來仍只是口號大於策略規劃,更不要說有行動計畫。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