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0

歷史對話

Date: 2003-05-13 06:48:35

Bruce Chung wrote:

EIP是烏托邦嗎?

從城市史角度來看,當然是一種烏托邦。

但是,從IE的全球發展脈絡觀察,從來不是爲了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爲出發點,而是從理性系統科學發展出來的減廢技術開始找尋更理想的模型。這段時期的發展未涉及地理空間的向度,到了EIP的提出,發達國家發現這樣的概念在發展中國家比在發達國家更容易實施,於是在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包括中國開始實驗…。原因爲何?是一種全球生態化産業發展的政治生態?我的觀察與回應如下:美、德等國與亞洲的合作,當然是全球EIP學術與專業生態發展的後果,另一方面,美國等國忽略了由下而上的社區自發機制,以及輕忽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約束力量,也就是美國推行EIP未見成果的原因之一。

污染轉嫁至消費者或是另一生産者? 試試在IE體系中的生産者也身兼消費者的角色如何解釋?

面對現實的挑戰,目前與其說是沒有實踐的成果,不如說是大家仍缺乏有創意的研究與實踐想象方式。這說法又像是烏托邦想法?烏托邦不是全然負面說法,只是看你如何在理論與現實世界與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