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9

東海大學永續環境學程-永續城市

[題目]仿生與產業共生– 由生態工業園區談永續城市規劃
[地點]東海大學建築系
[時間] 2005/12/30 下午1:30
[主講] 鍾國輝

當永續發展於1980年代末成為普世價值,少有人注意到新興的「產業生態學家(industrial ecologists)」於各地相繼崛起。借用自然生態系食物網與共生觀,產業生態學家期望透過產業副產品(廢棄物)交換網絡等產業共生的「仿生(biomimicry)」理念,在減少廢棄物與能源耗損之際,亦能同時使那些來自公私部門之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獲得經濟利得。這種產業生態觀的創新論述在1989年透過《科學人雜誌》等期刊對全球發聲,1995年由美國總統永續發展委員會(PCSD)正式納入施政方向,並成立國家層級的「生態化產業發展(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簡稱EID)或「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l park;簡稱EIP)」計畫。而當美國向全球宣揚理念時,其實在北歐與西歐早有類似做法而未被世界周知。值得探究的是美政府破天荒由聯邦層次推動EIP於近期出現停滯現象,並隨全球中國經濟熱而漸將示範焦點場域轉向亞洲,中共官方甚至將生態工業園區視為停止開發高新區後的最新一代工業區代名詞。至此,EIP與循環經濟無疑成為當今永續城市解決經濟開發與環保矛盾之最熱門主題之一。

雖然過去已有產品與企業之綠色生產工具開發成果,但永續城市規劃涉及更複雜之資源及跨區域、跨部門等整合特質。本次課程主講人於1998年偶然掀開產業生態學與EIP/EID之綠色紗幕,發覺EIP/EID似乎是永續城市解決產業與環境發展衝突之具體藥方。可是長期觀察歐美、亞洲、中國與台灣相關案例發展,也隱然看出各種應用仿生於產業共生甚至城市規劃所潛藏的議題與危機。藉本課程希望與不同領域師生交流,讓身處全球化的經濟與環保衝突挑戰中的夥伴有所啟發與收穫。

By greenbaroque

Green Baroque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