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的禁行機車警示字

Views: 1

機車如鏡

作者:鍾國輝 2012/3/5

1. 前言

政府近年大幅調高機車排氣檢驗標準並規定新機車採噴射引擎,預期有助空氣污染防治,只是嚴管背後,揭露出各方觀看機車的「機車態度」。

看待「機車」的態度宛如一面明鏡,也正赤裸反映出交管心態與城市治理的機車指標。既然嚴打機車的科學魔人最愛談數據,筆者也洩漏個超級公式,給先進與後進當作未來發表偉大論文的材料:

[各界看待機車的機車態度之程度 = 指標X]

(X=永續發展最佳實踐模式、城市治理、社會正義、社會關懷…等)

左上:台北騎樓  /  右上:台北市排除機車的典型公告
左下:義大利街頭重型機車停車情境 / 右下:台灣機車製造廠已外銷到西班牙
(Photo: Bruce K. Chung)

小市民固然理解政府祭出嚴法以管制環境品質想法,也贊成提高機車廢氣排放標準,只是不知政府有沒想過:提高機車排氣管末端的污染物質管制標準,果真是對城市永續發展與治理最佳方案?嚴加管制環保標準很難說有錯,但若只在環保、交管、城市規劃等政策面複製政策與執行思考模式,未另闢多贏的連鎖配套方案,恐怕都成了將頭埋入環保標準與管理學泥砂裏的鴕鳥們,看不見當前台灣居民的真實的生活移動世界!

假設不斷用管末管制的邏輯,將提高機車排氣標準誤解為解決空污的終極方案,若機車總量依然成長,政府該如何解釋與應付這問題?無奈,這是台灣活生生的殘酷現實,不論怎麼開發捷運、鼓吹市民多搭乘大眾運輸,機車數量不減反增!

政府應該收取高費率停車費、縮減路邊停車格數以抑制機車成長數?亦或這些只是徒增交通裁罰數量、增加交警執行績效獎金與更多的民怨?單一問題與做法,單獨看似乎都有點道理,重點在於與機車相關的問題與解答方案裡頭,甚麼是應特別重視的公共議題?沒絕對答案,但我們得嘗試在爭議中尋求更好的環保與經濟與社會的可能解套方式。

當前的機車,被無形一言堂公審為耗油、污染、城市交通亂源的原罪,口頭上或許不說,各界想盡辦法排擠與壓迫機車生存條件。若要比耗油程度,汽車絕對比機車更耗油,為何不用更多方式排除汽車而獨罵機車是污染元凶?道理很簡單,在上位者早已忘記騎機車滋味,社會上長期沒有相關權益代言者,機車族看似龐大,卻長期在公共事務討論課題中隱形如國王新衣,而對汽車徵收高額燃料稅跟徵收豪宅稅一樣,也根本無法恫嚇上層階級的汽車購買欲望。很多人同時擁有汽車與機車,只是,僅擁有機車的族群在社會中相對多屬弱勢階級,機車族未及迸發出來的心聲,被反環保、圖方便私益不搭公共運輸等不理性標籤打壓。然而,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石油稀缺是公共議題,但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有機會與能力享受便捷大眾運輸而捨棄機車。尚且不論住在捷運與公車站旁的人是否只搭公共運輸而不開汽車。

『機車問題不是環保與交通問題,機車問題根本是經濟社會問題!』

台灣社會有個習慣,每當石油漲價就出現補貼『準大眾運輸』的計程車族的呼聲。一定收入與階級、有能力以計程車代步者如民代名嘴名人們,只擔心得罪明顯看得到選票壓力的計程車司機族群,媒體也極少討論機車問題,連非主流媒體與非政府組織都只願鼓吹大眾運輸的綠色形象,呼籲公民責任,鄉愿地不敢正視機車族權益心聲反映出來的各種問題。

以最近和機車行黑手老闆的聊天話題來看不同的觀點:

『師傅,現在新型機車愈賣愈貴,你修理機車一定更好賺喔?』
『唉呦,你別亂講了,我都快沒飯吃了,現在新型機車都改成電腦控制噴射引擎,以前換個零件只要幾百元,現在看起來隨便就要上千元,哪裡壞了還不能靠經驗,以後要先用電腦檢測後換才知道,零件組變更貴。新型環保標準的噴射引擎機車剛上路還沒看出問題,以後會有甚麼問題,誰也不知道。我們黑手沒賺更多,還要被上游廠商要求要採購昂貴的檢測設備,錢都不知道是誰賺去了?』

上層社會階級可能只在年輕時騎過機車,騎機車根本被特定社會階級與社會空間排除在社交網絡之外。我們只能在媒體聽到名人與計程車司機的對話,而機車族與黑手產業鏈的日常對話,從來不是特定階級與傳媒感興趣的議題,何故?這也是機車社會現象。機車太多,先不論好壞,先自我反省台灣哪些特性造成特殊機車現象。

2.地用密度與地理特性獨步全球

台灣大多數縣市所處的現實條件是「土地使用密集與混合嚴重」及「熱濕區域地理氣候」兩大限制!放眼全球任何有經濟規模並發展大眾運輸的國家,都沒有這些關鍵限制條件。各縣市政府看了天龍國的便捷交通,都想有地下化捷運,卻不想出半毛錢!各地方政府只能抱怨機車太多與汙染太大卻束手無策,號稱妥善率與最有價值的公共工程台北捷運營運多年,機車總數不減反增。連台北都尚且這樣,可想而知台北以外縣市居民生活更依賴機車。這種生活方式,也暫不能論斷好壞,先看成是一種複雜現象。

台灣已屬高人口密度地區,若合併比較工業開發程度,除新加坡之外,我國幾乎是全球人口密度與工業程度併列最高的國家地區,機車持有率為馬來西亞的2倍、日本與義大利的4倍、英法德韓等國的10倍、香港的100倍。近年台灣人好爭世界第一,不少人卻渾然不知道台灣多年來始終維持世界第一的機車持有率!全國1400萬輛機車,南部及東部地區機車持有率遠高於北部及中部地區。這麼高的機車持有率,榮耀或恥辱?負債或可發揮特長的資產?對環境、經濟與社會的正負影響程度,端賴政府看待機車的態度

假設政府將機車當負債,即使不斷訂定全世界最嚴的機車排氣標準(註:很多國家根本只有少數低污染的重機車族群,沒有二行程或小型機車的消費市場),環境品質會改善,但只要現行車輛持續採用石化燃料,在化油技術不可能化污染於無形時,機車形象永不完美。除非勇於革新轉換新動力與運輸發展方式!或者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數量減少一半以上!

換句話說,人民與政府單位迄今不願面對機車問題不只是環保問題,機車問題是個混雜經濟、自然與人文地理等條件交錯作用下的社會現象。與其批判機車造成各種問題,為何不換個腦袋與心態,找出兼具環境與社會關懷、又能帶動產業升級與城鄉永續發展的機車創新政策?研擬這政策方向,千萬不能只找交通部與環保署!必須廣納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財政部、文化部、勞委會等共同商議,並將提議與執行納入管考。可是,無奈的歷史經驗又告訴我們,要求官僚系統跨部會合作與激發創意,似乎太過機車、太異想天開?!為了避免所謂專家會議終究會流於空談與假協商,機車族群雖屬弱勢,也必須試著由底層集結交流意見,爭取機車正義。檢驗機車是否在各種政策法規與社會規範被歧視的過程,就是檢驗台灣社會是不是可以誠實面對土地使用特質與機車真相的開始。

3.不能說的公開秘密:公共運輸無法取代機車的現實

台灣機車總數在十年來仍以4.6%的成長率上升,平均每人擁有機車數量和平均每單位公路上的機車數都是如此,有14個縣巿每戶人家有2輛以上機車。在無法移除依賴燃油機車的結構障礙前,想要解決機車問題,不是單靠宣示改善大眾運輸那麼簡單。

現代民主機制的設計與運作,理應有平台能解決跨單位與跨領域協調問題,事實上,警察與交通單位,只能從個別部門處理眼前業務,管考只是反覆執行甚多自我矛盾的無謂取締與績效迴圈,從來不是為了人民創造與服務更美好而全面的生活品質,機車被窄化為環保罪人與過街老鼠也就不足為奇。

雖然政府訂有車輛定期及不定期檢驗、淘汰老舊車輛、替代燃料、改善油品品質、改善大眾運輸等意圖改進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措施,我各專業教育與人員訓練體系,未曾見過以台灣現實情境為劇本,認真而有系統深入反省機車問題,機車被台灣的都市與公共設施計畫無意或刻意排除在遊戲規則之外。如若機車只是交通旅次分配上比汽車少一半的小小計算參數,建管與容積管制等都市設計工具中,機車也是被刻意模糊的透明機器,看不見、不能說、不能處理的秘密。

『汽車位不夠還有法規嚴格管控,機車位不夠怎麼辦?』

『簡單!到處都有空隙,瞧!那角落還有一公尺寬,多劃設兩輛機車停車位已是很對得起機車了(管他騎機車的人怎麼停進去)』

國內辦過一次以機車為題的環保共識論壇網路投票,贊成汽機車總量管制比例達八成,七成市民認為「強化大眾運輸系統」是最重要配套措施。這些說法也正是政府單位最喜歡愚弄大眾,也是所有政治人物最喜歡用的政治正確說詞:「一旦有機會改善大眾運輸,就能解決交通與環保問題!所以,請大家多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散會~)」

當永續發展變成正確政治,永續與綠色大帽也開始強戴在運輸交通官員、學者與熱情大於專業的各組織頭上,集體綠色謊言變成麻痺專業官僚與政客身心的類固醇!幾乎所有強調「綠色交通」、「永續(綠色)交通運輸」的規劃報告與政策建議,你可以說這是官僚部門體系必然流弊,也可以說是各種理由。政策永遠擔負政治短期效果的包袱,如只狹隘從交通設施工程角度看交通問題,不從跨領域的多元因素同步治本,最後建議事項的長相,蒙眼就可猜出,不脫打造大眾運輸、增加接駁專車、改善公車候車亭、增加自行車道等做法。拙劣一點建議會建議將街道家具改裝為具綠色環保外觀造型,有多餘預算的專案計畫會依樣畫葫蘆,抄抄其他縣市地區作法,在交通指示牌或其他交通設施上,加裝一兩片太陽能板與預告公車路線的GPS輔助指示系統等高科技設備,最後因為維護經費不足而故障停擺。

大都會區交通設施運作有較多使用率還算勉強,在鬧區外比比皆是乏人問津的蚊子候車亭與交通設施最悲慘,最後總被經營者歸咎為民眾不捧場、經濟規模不足以維持大眾運輸服務水準等用詞,卸責、卸責再卸責,直到設施閒置、毀損或被議會有意或客觀批評後,再次委託招標規劃與施工,筆者常嘲諷:這也是一種重複循環的永續公共工程。

問題在哪?從沒有任何縣市或鄉鎮願意務實,從地方居民、臨時遷徙的勞工、遊客、訪客等人類社群對於「移動」這行為的真正需求,誠心而認真從社會的真實需求出發,整合硬體工程設計與軟體配套!除了首都(高雄捷運已露餡失敗),有多少縣市有能力、有條件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內,在中央政府債台高築前提下,補助大筆銀兩協助各縣市建立完善公共運輸系統?台北市受惠於過去經費集中建設有年,基礎設施超前各縣市至少二十年,至於台北市以外的土地使用型態與密度,無法從現行任何一本大眾運輸教科書的分析與預測模式找到交通問題完整解答!沒有現行運輸規劃教科書真正以台灣的地理與經濟社會環境,作為資料分析與策略規劃的對象!最重要的是:老外寫的教科書裡絕對不會有台灣機車問題的綜合分析模型!交通模型也只是決策輔助工具,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人腦面對競合現實做出政治判斷!

即使減碳經濟變成社會與企業趨勢,除非整體經濟發展方式轉向(或許刪除向美國老大繳保護費的國防預算後有些機會),公部門、政治頭人與交通管理者頂多只是順勢行銷環保形象,不願真正從本質調整改變交通問題結構者仍將是關鍵多數。機車,怎麼是各界眼中欲除之而後快的角色呢?

4.機車如鼠:專家不愛建商不疼

機車,像是處處被踢開的皮球,娘不疼爹不愛。鼠年時寫春聯,人們至少還會讚美金鼠幾句,多數專家眼中的機車從不是甚麼好形容詞。環保學者專家與官僚體系眼裡的「機車」,是個對社會無益,「不會生雞蛋只會放雞屎」的「空氣污染製造者」,套句術語,機車被稱為「移動式點狀污染源」,將機車比喻為過街老鼠一點都不誇張。

台灣有魄力訂出全世界最嚴的機車排放標準,很抱歉!各國機車持有率遠輸台灣,各種世界競賽並沒有機車環保管制這項目,我政府只要自訂出全球最嚴苛的機車排氣標準,這就是台灣之光啦!這也樂壞了車輛製造商,領取補助金的同時,也以環保、企業社會責任之名,合理推銷更高價的新型環保噴射機車引擎。製造商賺到裡子,政府也順勢賺到捍衛環境的面子,至於整個機車產業供應鏈會不會因此更加成熟?唉呦,你嘛幫幫忙,很多主事單位者巴不得機車從此消失。原本依賴機車代步的民眾會不會因此而改變移動方式,改騎自行車或搭大眾交通工具?這答案恐怕都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果關係。

建商巴不得少規劃幾台汽車停車位以多賣點建坪,自己開車卻常抱怨停車位少,至於機車停車位,別開玩笑了,這爺不疼娘不愛的機車,雖說台灣成年人平均每人都有一部,沒有任何場所願意增設機車停車位。彷彿機車可以像空氣一樣隨處自容。社會大眾已有汽車停車格永遠不夠的共識,加上汽車仍是一定程度的階級象徵,建商可引用建築與都市設計相關容積獎勵辦法增設停車位,但是有關機車族需求呢?排擠機車都來不及,更不可能有任何政策獎勵或補貼機車!加油站也看不願經營機車族的消費市場,所有措施都以汽車為主要對象,間接歧視機車市場。

可憐的機車,等同全民移動夥伴,卻是產官學界眼中無惡不作的台灣形象污點與污染源!形象真的不好?義大利機車很多,曾有位義大利建築教授表示對台灣的第一印象不是交通亂,而是看到滿街機車的潛力,提議若能將這些機車看成有特色的條件,搭配永續的手法,那將會是世界上最傲人的特色。我們太習慣仰賴外國高僧幫忙念經,盲目信仰西方的汽車發展主義,看不見自身條件。只是,電動機車為何無法形成市場規模?障礙包括政府的無心與無力,包括既有以石化燃油為動力的廠商抵制暗潮。記得多年前曾有再生能源業者希望能結合業界發展電動機車產業而到立法院遊說草擬法案,難抵龐大機車製造業反對勢力,加上公務員最怕被戴上「圖利」帽子,初萌的綠色交通幼苗不了了之,而現在的非燃油動力技術關鍵如電池技術產業,在節能減碳口號下,也未被當是寶貝努力孵育。

5.用科層腦袋打壓機車族是偽正義!

史迪格•拉森用敏銳記者觸覺,在千禧年三部曲《直搗蜂窩的女孩》小說中,諷刺最傲人的社會福利與工業先進國家體制的虛偽。長期被正式官方社福組織與合法體制剝削欺壓的主角莉絲.莎蘭德在所謂正常人眼裡,只是個渾身刺青、暴力傾向、反社會、厭惡警察與醫生等專業霸權、需要國家合法監護力量介入的小太妹,隨著瑞典秘密警察組織內部勾結牽扯出來的虐童與性侵的龐大暴力與政商網絡,終究證明被主流社會長期直接或間接歧視的莎蘭德才是最能夠捍衛正義的角色。

機車既然是方便又機動的交通工具,為何造成那麼多的機車問題,想像想像這些問題就相當於兩大力量的相互較勁:一方將機車當成惡魔,打壓機車一切權利的法定與看似正當的力量,另ㄧ方是難以找到管道集體發出聲音,潛藏在無數弱勢社會與經濟階級血液內的無助力量。嚴格執行交通法規等於正義只對了一半,不當執法的共犯結構是虛偽的正義!看似無關機車問題的瑞典犯罪小說引言,暗示政府或掌握權力的機構,認定看似違反社會秩序或環境的對象時,很少有機會或嘗試去親身體會一些看起來極微小的社會規範,例如交警維護交通秩序、道路交通安全問題、交通工具製造的污染管制問題、交通工具停放與設置方式及其與其他行動方式的連鎖規劃問題等。這些看起來絕對合法的正常都市管理秩序,對待機車的交管方式與環保壓力,卻可能被合法掩護的社會暴力與偽正義!

比較尷尬的是在當前的政府分工(說專業點是分工,俗稱分別顧自己的工作)限制下,機車問題分別被不同官僚部門用不同的類似正當理由打壓。例如從環保署立場來說,改善空氣污染當然是主要任務,提升新機車排放標準的確有助改善污染廢氣,即使是較進步的生命週期思維,盤查從原料取得到設計製造生產與使用廢棄的每一環節,是否有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改善方式,才是較全面的反省方式。但這種「環境化設計(DfE)」或綠色生產概念固然進步。但是也被質疑過度思考物質面的產品生命週期分析(LCA)有助改善環境品質,如何評估社會衝擊面,卻是環保機構始終交代不清楚或無能力交代的地方。

這也是有學養且經驗熟稔的技術官僚,與只會線性思考的政策研究建議的差別。基本政策研擬可以應用科學技術或邏輯解決單向或單一問題,不會遭致太多社會責難;好一點的政策是除了解決單一問題之外,可預見政策連鎖反應與衝擊,且能兼顧社會公平正義等面向;不好政策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但或許有時未造成太多連鎖負面效應;最糟糕的政策,解決不了問題也就罷了,還會造成不可逆的負面連鎖災難。一發不可收拾的錯誤政策,比貪污更為恐怖!只是大多時候,一般人難以立即發現政府單位是否正在邁向這恐怖大道。

機車小市民應該有過被不肖交警偷拍取締機車被逼駛入禁行機車道而嘗試申訴的經驗,現代科層組織常常只是先暗築行政小障礙,保護官方組織人員利益勝於以制度體貼人民權益。以致於空有網路公佈的申訴規定,卻層層架起限時、親自臨櫃領申訴表等多重防線,避免被過多申訴函反砸了科層體制人員的飯碗。

有部電影描述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接受上級不當命令進行暗殺任務,法院審判時產生下級是否應該抵抗不當的命令?而交通警察們固然受到績效獎金引誘與管考壓力,可是交警實際的執行手段仍是自由意志下的判斷,可恨的是交警們共同惡意設下取締陷阱的偽合法手段可謂罄竹難書!諸如利用公車專用道旁的危險要命大轉彎、加上捷運施工等車道縮減陷阱,漆在地上的「禁行機車」四個顯眼大字之目的不在交管,四大字存在關鍵是拍照取締的最重要合法背景,如此可省去解釋法規的爭議。不管機車騎士被鏡頭拍到前如何被公車與計程車或各種路況擠進禁行機車的陷阱區,OO的交通警察(OO乃參考法院判決書用法)尤其是遙遙領先各地的首都交警,態度絕對親切高尚合法,站在法規模糊地帶,用盡各種下三濫偷拍與陷害能事展示高科技偷拍製造違規事證能力。市民若運氣好,民怨在網路上爆表可能被電視新聞採用而間接被上級取消該陷阱路段拍照舉發行為,時間一過,換不同地點時間,繼續實施所謂合法舉證與交通大執法。除了搖頭,還能怎樣?這就是真實的街頭交警生態。不免讓人衝動扯入木已成舟的過氣議題:

「機車族為何要戴安全帽?」
「強制機車戴安全帽有沒有違憲之慮?」

騎機車會不會因為未帶安全帽而造成大眾安全,這跟政府何關?法令正當理由是可以減少醫療支出,減少社會成本。那依此類推無限上綱可以禁止吃垃圾食物與不健康加工食品,這些都會使人容易生病致癌,增加醫療支出!以減少社會成本更應要禁止電視網路電話與暴力電影電玩,這些會助長詐騙並讓小孩變笨!政策,本是多方利益折衝結果,安全帽只是其一,現在重新檢討跟機車有關的所有問題都為時未晚。以十年前交通研究報告為例,造成汽機車死亡的主要兩大原因是未注意前方人車動態 與未依規定減速、超速失控等「駕駛人疏忽」。

而機車被冠上的污染帽子,在台灣現階段未準備好迎接新能源經濟之前,雖有節能減碳口號,宣示政治意義重於從上貫徹制細節的行動體系。綠色產業政策也無法與財稅、交通、城鄉與社會發展等面向清楚整合。曾在媒體上聽過太多卸任才願意誠實告白的公務員說過:『當公務員時只求不犯錯的自保心態,至於政策是否賠上老百姓的納稅辛苦錢或是傷害的弱勢的權益,很抱歉,我可暫時顧不了這些!』台灣現在未能解決機車的環保與大眾運輸等問題,原因在於機車問題不只是單純的環保與交通問題!政府與這個社會看待機車問題的態度,就是我們看待永續發展的態度問題!

根據交通部統計,機車數量在十年來的成長率仍有4.6%,平均每人擁有機車數和每公里道路的機車數均為世界一哥。國內有十四個縣巿每戶有兩輛以上機車,當中前兩名是屏東和彰化兩個機車大縣。這兩縣平均每戶有兩輛半機車,前交通部長曾指示大力檢討大眾運輸系統是否有不足或不便,並優先「補助」之。這兩縣市公務員當時絕對苦不堪言,若不移除結構障礙,機車問題根本不是改善大眾運輸問題那麼簡單。

6.交警與都市交管號誌政治

除了產業面問題,城市交通管理的警察政治是另一最大障礙。台灣,嚴格說是台北市,十多年來最自傲的交管手法非「機車待轉區」莫屬。北市府自認避免了交叉路口汽機車混流的貼心措施,只見過機車輪胎越過等待白線遭取締,未見汽車故意占用機車停等區開罰單。所有機慢車道都會寫著機車優先,明眼人都知道這種鴕鳥標誌如同所有行人與自行車道都寫著行人與自行車優先一樣虛偽。

也因此在各縣市交管號誌與交警彷彿向台北致敬,為了表示交管秩序嚴明及政治正確,只要里長與民代反映就在所有非必要的巷道裝設交管號誌及假監視器,管它會不會只是虛應了事,至公庫需要進帳時有更多『合法』的進帳口。我政府習慣拿美日政策作為『借鏡』,近年則以歐盟馬首是瞻,但各縣市習慣以台北市為模仿樣本,這種依賴還導致很多縣市城鎮交通狀況根本不需機車待轉區,東施笑顰的政策複製,徒增民怨與交管負擔。猶如低收貧戶看不見豪奢人家住房大小與經濟收入多寡,硬要在三尺見方小茅廁裡擺個大按摩浴缸,此現代城市交管荒謬劇。常舉新竹市的東門城圓環交通為案例,幾十年來的東門圓環都沒交通號誌,各種車輛到此自動減速相讓的行車默契,不見任何重大交通事故,豈料政府某年突發奇想在圓環所有交叉路口廣設號誌,結果事故突增且交通狀況只一個糟字可形容,最後不得不恢復無號誌的自律交通。

我們不能過度期待各縣市交管警政單位有能力根據地方特質研擬最適合當地的交管措施,也難期待委外找到顧問公司就是交管解藥,唯有真心面對解決地方交通尤其是涉及機車議題的全市整體運輸策略才是上策。

交通問題積病可從標號誌規劃設計與交警政治生態中看出端倪。汽車以外的運具從來都不是道路上的主角,機車誤騎上禁止通行的國道、快速道路與特定路段被開罰不是新聞。機車族只是乖球員,只能遵照規則上場,不能申訴與質疑擔任裁判的交警與不合理的規則。這其中還涉及所有路權使用者(不同車輛駕駛人與行人)的路權教育與執法輕重緩急是否真的呈現重視路權?路權不是在發生車禍與糾紛時才出現在交通裁決法庭的名詞,路權必須徹底整合在平常街頭的交管措施甚至定期駕照更新、教育訓練、記點處罰的連鎖制度。我們從沒看過交警因為汽車轉彎沒提早打方向燈(路口才打燈也一樣糟)而攔車取締再教育,我們從沒看到交警因為大型車沒有禮讓小型車、小型車沒有禮讓機車與行人而逕行取締再教育駕駛人,滿城盡是隱藏攝影機與虛偽不符行車邏輯的速限標誌,偽速限標誌成為促進偽交管績效的另一支柱。可惜的是,我們只能抱怨駕駛不懂交通規則,可是更多可以預防事故、增進道路車流順暢、尊重路權的小動作如轉彎要提前一定距離就先打方向燈的強制規定與執法,可能比起引誘駕駛違規更有意義!

運輸規劃與交通工程管理是高度系統分析下的管理科學產物,真正管理決策與治理面對所有分析數據,必須有超脫、觀照數據與社會經濟生態等全盤視野與膽識!舉例來說,跨國公司台灣分公司常可聽到這對話:

大中華區總經理:『下周會報中ㄧ定要提出台灣地區的市場佔比與競爭力分析簡報!』
行銷部門主管回答:『你想要分析結果顯示我們是第幾名?』

交通管理跟修理機車、賣饅頭、賣魚丸等行業做得好的共同點,在於是否「將心比心」?是否有良心?提案規定戴安全帽與規定設置機車待轉區的立法委員或官員,真的完全站在機車族立場全面思考過政策的各種連鎖反應或只圖管理方便甚至業務利益?歧視或刻意忽視機車管理問題,就跟政府與任何單位忽視社會弱勢族群的處境一樣,都是沒有站在將心比心的立場,只為了上級交代的例行工作規定而處理眼前交付任務。整座城市欠缺貫徹的交通計畫與管理哲學,只充斥上下交相賊的交管政治!

政府相關環保與交通等單位,這些年來將機車排氣定檢與補換發牌照的監理作業綁在一起,避免助長機車成為犯罪工具或造成環境污染惡化,的確是不錯的連鎖政策。解決機車問題,只在用心之別。台北市早期有全國最多預算與人物力資源,最早規劃捷運大眾運輸系統,並悄悄地以機車退出騎樓,同步減少路邊機車停車格並搭配嚴格取締周邊機車違停的配套,塑造機車變少的假象。真的逼使機車族退出台北市?根據台北市政府每年對通勤族的交通工具調查,內行人都很清楚答案。

沒有法律規定外縣市機車不得進入台北市,機車族對台北市交通局間接歧視機車的的應對行為,總能以求生存的意志,微妙改變規則。例如在看似了無機車停車格的車陣中,挪移出極小空隙再多塞入一台機車,或因應警察取締,改裝成迷你型後照鏡以避免在機車停車陣中被擠壓斷裂,或以騎機車到停車方便的捷運站附近再轉乘捷運。或找尋適合台灣濕熱環境下的雨衣雨鞋與各種體貼機車族小用品。機車族面對快要變成警察、國家統治甚至社會壓力之下,向來只能噤聲無語,勉強在日常生活中找尋小小的自我解嘲之道。機車族何嘗不希望坐在遮風避雨的黑頭車內,享受專屬司機的派頭。機車族也希望有更方便綠色運輸工具以省去諸多不便,只是當前機車族面對綠色運輸時若顯露出一股茫然,請先原諒被迫當機車族的朋友,想想當前綠色運輸的盲點。

7. 綠色運輸常見盲點:看不見交通問題的本質

推動綠色大眾運輸的障礙,一來自政策規劃源頭,政府相關招標計畫多只能針對「工程」驗收,沒人願意在備標過程就大膽跨界思考,不敢承擔保驗收旅運改善的軟性計畫,難奢求公務員願意自討苦吃,研擬跨領域的交通社會計畫。二來自將心比心的同理心。身在衙門好修行,只是身在衙門也不見得都是為了修行,我們不敢強求衙門人都要修行,但不能忘記交通的本質。綠色運輸不彰的關鍵在於,你我都不曾正眼關心這片土地上真實的經濟生活與環境現況。

以《美國偉大城市生與死》對城市生活提出諍言聞名的珍.雅各女士,以庶民自習各種專業,獲頒知名都市規劃學院榮譽教授。著作字句直指專業與官僚的迷失,生前最後出版的書《天使消失的年代》對交通建設的批評最具力道,她說道:「我們常忘記為何要有交通運輸?忘記交通問題本質!」對一件商品來說,生產與買賣商品目的就是互通有無,而人們在兩地之間移動的原因,說穿了不就只是要去找個地方吃飯、或通勤上班、拜訪朋友、處理雜務、觀光旅行等需求,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不一定需要移動,我們若只將移動與移動工具當成主角而看不見活動與移動的社會需求,就是看不清交通的本質。

台灣常將國外分屬不同學門的「交通工程」與「運輸規劃」混為一談,機車問題也一樣,常被看成工程而非規劃問題。珍雅各老奶奶沒體驗過台灣都市生活,否則我認為她若有機會來台灣LONG STAY後提出建言,第一句話一定會反問我政府官員與交警:「台灣機車問題的本質是甚麼?」而你認為官員與交警的直覺回答會是甚麼?

住過中南部的人一定印象深刻,台灣自傲發明出來的加工工業區,或其他大型工業區上下班尖峰時刻,驚人陣仗不是汽車陣仗,而是成千上萬機車潮,政府調配交通資源的出發點,只能享盡辦法疏導與限制,跟勞工階級向來處於弱勢一樣,交通與交管措施從未設身處地站在機車族立場,協助解決交通帶來的困擾。老實說,這不容易做到,可是讓我們看到一些曾經嘗試過的政策痕跡也聊堪安慰。

綠色交通問題就是永續發展的問題,不是交通管制的單向腦袋問題,這是如何用社會與制度調節的構想,解決交通問題的本質。你也會說,這不是將簡單的問題變成更複雜了?交通問題變成社會問題,交通問題變成了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問題,交通問題變成了階級問題,交通問題變成了自找麻煩的問題。沒錯,交通問題本來就不是問題,人多車多造成交通問題,原本只要簡單解決人多車多就好,可是當人與車愈來愈多而亂了套,決策與管理者本來就要有更寬廣的視野看出不同層次與短中長的交通治理策略。

總之,台灣的機車大軍真能變身成環保機車或許會稍微有點新氣象,老調再彈,若各界看機車的腦袋不改,即使機車從吃油變成吃電,會不是另一種大災難,恐怕還是充滿隱憂。可惜的是當前談論綠色運輸也只能拿大眾運輸當仙丹,找機車當替罪羔羊,大眾運輸與電動機車政策執行不當可能是更大負擔,但不論如何,至少讓機車族有機會說說話,或許機車反而是逆轉交通問題的仙丹!

(摘要版「機車如鏡 機車不機車」另行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2012/3/5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305/34068064/

By Bruce K. Chung

Bruce K. Chung - A pioneer industrial ecologist with multi-professions includ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design. You can visit Bruce's on-line CV via the link below >>> https://eco-industrial.net/brucechung